国际教育学院
学院简介
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前身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2006年1月,2009年10月,更名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要求,2016年7月,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2018年12月,经过学校进一步机构调整,英语系划归国际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学院包括学院办公室、党团思政工作办公室、留学生管理办公室、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开设英语(体育英语方向)和汉语国际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建有外语情景语言室、外语翻译同传实验室、外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英语情景模拟教学实训中心,培养了一批具有体育特色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以语言为学科发展特色 突出国际化学科优势
学校从“双一流”建设和国际化办学发展规划角度出发,充分整合英语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优势,将留学生的管理与语言专业资源相结合,为发挥师生的语言专业优势搭建的新平台,融合留学生的汉语言能力提升,英语专业和汉国教学院结合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的优势,以培养英语、汉语和小语种语言国际化人才为学院发展目标。
师资力量雄厚 科研实力突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3名,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博士生导师3名。设有3个教学团队,成功申报上海市重点课程2项,校级课程9项,获4项课题资助。
组织架构优化 国际协同发展
现设3个教学团队,包括英语专业教学团队、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并设立留学生管理办公室,承办国际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其中获批市教委项目“一带一路”武术教练员项目进一步推广了中国武术文化,每年定期举办“国际文化节”。
人才培养为本 教学设施完备
国际教育学院虽然成立不久,但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更好的教学,学院致力于采用情景式语言教,于2018年底建立现代化同声传译实验室,能同时容纳60名学生进行同声传译的实训课程,极大满足与国际会议接轨的同声传译课程及英语专业各方向的英语口译、专业口译、基础口译、高级口译、商务谈判及各类公选课的教学与实验需求。
一、历史沿革
2006年,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并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资格。
2007年,当选上海市高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2009年,更名为“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当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常务理事单位。
2016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更名为“国际教育学院”。
2018年,原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的英语专业并入国际教育学院。
2019年,获教育部批准,国际教育学院新增设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
二、专业建设
(一)英语专业
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于2003年开始正式招生,秉持“博学与精专”的办学理念,凸显英语+体育的培养模式,主张培养精通体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应用型英语人才。目前已经毕业的学生有将近700人,在校学生200多人。本专业拥有同声传译实验室1个,语料库实验室1个,情景语音实验室2个。拥有多名在英语专业领域资深专业教师,其中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比72.7%, 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72.7%。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体育事业单位、学校、体育社会组织、从事体育产业经营开发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新设专业,从2020年开始招生,主张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较高的英语沟通能力,能将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兼具一定的体育素养,具有广阔后续发展的人才,目前在校学生45名。本专业拥有专业化实验室2个,拥有多名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资深专业教师,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85.7%。两年来,经过老师呕心沥血的培育,学生在不同领域斩获多项荣誉,不乏校、市、国家级奖项。同时,学生陆续在期刊发表文章。
三、学科建设
(一)教授团队
姓名
|
个人简介
|
个人成果
|
陈丽江
博士,硕士生导师
|
上海外文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话语分析学会理事
中国学术英语学会常务理事
2008年赴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
2019年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做高访研究
|
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国际(体育)传播
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国家体育总局、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译著4部,教材4部
|
李有强
博士,博士生导师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上海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访问学者
|
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历史与文化、青少年健康促进、学校体育。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省部级课题2项,参与上海科委、上海哲社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有学术专著《中国传统垂钓文化》一部。
|
李晖
博士,硕士生导师
|
2004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16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
|
主持教育部课题1项、上海市社科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厅局级项目3项,主持并完成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外国语文》等重点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
(二)国际交流
自2017年至今,国教学院响应教育部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号召,加快创新思路,积极贯彻学校“国际上体”的发展战略,围绕“一个增长”、“两个品牌”、“三类合作”积极推进我院与海外机构团体的交流合作。
1、保持一个增长
近年来,海外来访团组和个人数量呈现逐年增长,从2017年到2019年,每年接待人数从20批次增至30多批次,从600多人次增至1400余次,从10多个国家增至30多个国家,4年来共接待4000多余人次。例如,2019全年共完成团组接待30批次,共计1400余人,分别来自美国、挪威、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荷兰、智利、秘鲁、乌克兰、日本、韩国、越南、缅甸、中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地区的单位包括新加坡泉源学校交流团、新加坡美廉学院交流团、菲律宾理工大学、印尼Pencak Silat Silat武术训练队和越南国家散打队等。
来团形式包括游学、参观、项目交换、学术交流、赛事交流、语言进修、体育进修等。部分常态化年度交流活动包括日本鸟羽高中(连续四年来我校游学)、日本先端科学大学学生团、欧洲(挪威、瑞士、意大利、西班牙)、拉美(智利、秘鲁)和东南亚(韩国、印尼)武术团队以及越南散打队等。近两年来,在维持原有的老朋友圈(欧洲)基础上,国教学院与南美洲国家新建了武术教练“朋友圈”,如秘鲁、智利的武术训练队分三批于19年7月到11月份来我校进行套路、散打训练。
近年来的短期交流呈现更加鲜明的“体育特色、人文特色、城市特色”,内容紧扣当代体育时尚,结合传统运动理念,也更富活力。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具备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现代化风貌,源源不断吸引海外人员来华交流,我院抓住机遇扩大交流层面,并继续加深与“一带一路”地区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2、两个品牌
(1)上海市教委暑期学校武术、乒乓项目
从2012年至2021年,我校连续九年举办上海市教委暑期学校项目——“上海体育学院武术项目”和“上海体育学院乒乓球项目”(2020年因疫情中断一年,2021年继续举办线上项目)。该项目为期四周,在7—8月份举办,由上海市教委主办,国际教育学院承办。每期招收来自全球20余国家的40余名国际学生,人数逐年递增。该项目为热衷于武术、乒乓球的广大国际学员打造体育交流平台,同时使其体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切身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品味中国,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并助力培育知华、友华的海外青年。
(2)“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高水平武术教练员培训项目
该项目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体育学院承办,为期2—3周,于每年的10月下旬举办。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上海从2015年起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从行业领军人物到创新人才、技术专才,一批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精英人才,陆续走进沪上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和职业技术培训,上海教育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
本项目旨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武术教师队伍提供授课,让更多合格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海外武术教师在传播中国武术和中国文化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其次,本项目旨在大力推进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国际化,“推武术以布中外, 敷文化以及四方。”推动武术技术世界化,武术文化世界化。最后,通过武术高水平教练员的培训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武术推广的“软联通”推进跨文化理解,通过对武术教练员武术理论和技术的提升,帮助他们在本国推广武术,扩大“一带一路”国家武术习练人口,实现体育文化的交流,以体育促进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吸引优质的学生来华学习。
2019年为我校首次承办该项目。该项目共有来自乌克兰、意大利、巴新、缅甸、墨西哥、罗马尼亚、马来西亚、印度、贝宁、阿尔及利亚、葡萄牙、西班牙等12个国家的20名学员参与。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传播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建设体育强国,深化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在武术领域的交流合作搭建共享平台,增进交流、提升水平。
2019年该项目的举办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项目邀请到在行业内著名的武术教练、裁判、专家,向各学员们讲授课程。我院致力于‘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建设,链接一带一路沿线及全世界各地的体育领域的“朋友圈”。该项目为热衷于武术的世界各地国际学员打造平台,也大力助推中国艺术、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展示“国际上体”风貌,开展体育人文交流,为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贡献上体力量。
3、三类合作
(1) 机构合作授课
英赛克高等商学院(INSEEC U)巴黎校区工商管理学院与我校建立联合授课项目——2019年,双方签订合作授课协议,由我校负责 “国际体育学管理”硕士课程(International Sports Management, ISM)在上海的授课部分。该课程面向全球招生,为期15个月,将在上海、伦敦和巴黎三地分别进行3个月的授课,法方委托上体承担其“国际体育学硕士(ISM)课程”4—6月份在沪授课任务,该模式开辟了新型合作机制,也将有助于推动我校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2) 师生短期游学
法国INSEEC商学院项目——“上海学习强化课程”自费游学项目于2017年确立:项目为期两周,人数55人,均为法国INSEEC商学院管理系硕士生。课程覆盖体院教师讲座、国际体育巨头高管讲座、体育产业企业实地考察、体育场馆参观、零售业调查等。该项目得到法国学生的高度肯定,也丰富了我校师生与外方在体育管理领域的互动交流。
法国AMOS项目:法国AMOS体育学院与我院在2018年下半年启动合作洽谈工作,并在2019年5月份成功组织第一次访学活动,AMOS学校55名师生来上体进行2-3周学术交流。该游学项目覆盖学术讲座、实践操作、外出考察、人文体验等活动。此外,AMOS方正在与我方商议签署备忘录事宜,法方计划向上体提供长短期奖学金名额。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交流项目:为期一周,美方学校的10名博士来访上体,与上体学生就体育文化、体育研究方向进行座谈交流,并与上体竞校橄榄球队进行教学活动互动。
(3) 交换生和学生交流团
交换生——我院与德国、韩国、日本等几所学校长期开展交换生交流项目。例如,2019年秋季我院接收来自德国拜罗伊特大学4名交换生。2019年,接收7名来自韩国、越南等国的语言生。2020年,接收日韩20名左右的语言生。
此外,每年有来自加拿大、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区的中学生交流团200-300余人来我校参观交流,体验传统文化课程,参观我校体育场馆,聆听冠军分享成长故事等,与我校学生积极开展交流活动。
当下,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希望来上海求学、学习汉语,感受上海日新月异的都市风采,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我院将实践更多汉体结合项目,与对点国家对点机构建立项目框架,落实生源,吸引更多短期学生。同时,我院将继续打造若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对外开放教育品牌项目,服务于我国对外开放教育事业。
四、教学团队介绍
(一)英语专业教学团队
英语专业教学团队共有11名教师,其中正高人数1人,副高人数7人,中级职称人数3人,承担英语本科专业学士点和新闻传播学硕士点的人才培养工作,授课对象以英语专业为主,少数为传艺学院的研究生。本团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持“博学与精专”的办学理念,致力于突出英语+体育的培养模式,夯实学科基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团队共有7名教师,其中正高人数1人,副高人数1人,中级职称人数5人,博导1名,硕导2名。承担语言类、文化类、文学类、教育类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在团队建设中,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形成中青教师年龄梯度。在学科背景中,形成具有多语种外语背景的资源建设,能随时开设二语课程。在专业上,形成语言学、文学、文化、教育学几个教学小组,为团体合作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打好基础。
(三)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成立于2015年9月,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名,硕士学位16名;教授1名,副教授5名。承担上海体育学院本科、硕博、预科等各层次公共英语语教学。
五、教学成果
(一)市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
|
负责人
|
成员
|
综合英语(3)
|
陈丽江
|
宋杰 熊前莉
|
体育英语阅读(上海市重点课程)
|
陈珊
|
杨楠、宋杰、姜玉香
|
英语文学导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拓金计划”示范课程
|
陈珊
|
|
体育英语基础(上海市重点课程)
|
李晖
|
陈丽江、姚萃群、陆小英、尹从刚、王赛赛
|
(二)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
|
获奖
|
主要完成人
|
获奖时间
|
强化优势与整合资源并举整合资源并举,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体育传播人才
|
上海二等奖
|
杜友君、陈丽江 张盛、肖鸿波、张帆
|
2018年
|
标准引领、专业融合、三层次递进的体育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
|
上海三等奖
|
李晖、卢爱华、陆小英、姚萃群、巩启光、刘霄楠、徐添兴、袁合波、高森
|
2017年
|
(三)其他奖项
名称
|
获奖
|
主要负责人
|
获奖时间
|
俄狄浦斯王
|
上海体育学院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一等奖
|
贾婷
|
2021年
|
体育英语术语的文化认知赏析
|
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
申奥
|
2018年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优秀教学团队
|
李晖
|
2017年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优秀教学团队
|
李晖
|
2016年
|
六、科学研究
(一)国家级科研成果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项目来源单位
|
立项日期
|
义素层级析出对语法结构的影响
|
陈建萍
|
国家社科后期资助
|
2021年
|
身体哲学视角下中国体育发展研究
|
李有强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2016年
|
英美主要媒体奥运报道中的主办国国家形象研究
|
陈丽江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2014年
|
BBC关于中国报道的实证研究
|
陈丽江
|
教育部人文社科
|
2012年
|
七、人才培养
(一)专业领域获奖名单
大赛名称
|
所获奖项
|
学生团队
|
指导教师
|
获奖时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
全国赛一等奖
|
张泽源和汤梁甲
|
杨楠
|
2021年
|
中国外文局CUDC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
全国赛一等奖
|
张泽源和易爱竺
|
杨楠
|
2021年
|
“全国金色年华第二届“儒易杯”中华文化国际翻译大赛(英中口译中国学生组)
|
全国三等奖
|
占梓楠
|
陈丽江
|
2021年
|
2021年第五届“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
|
全国本科组优秀奖
|
吴冰梅、戚琪、张欣
|
陈建萍
|
2021年
|
2021首届全国大学生“阳明诵”大赛
|
全国优秀奖
|
姚抒怡
|
陈建萍
史又今
|
2021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辩论赛
|
华东赛区三等奖
|
张泽源
|
杨楠
|
2021年
|
中国传统文化高校双语经典传颂大赛
|
上海市二等奖
|
郝一凡等
|
熊前莉
|
2021年
|
2020“外研社•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上海赛区复赛
|
上海市二等奖
|
张泽源
|
钱晶晶
|
2020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
|
上海市二等奖
|
占梓楠
|
熊前莉
|
2019年
|
第四届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专业组
|
全国一等奖
|
张泽源
|
宋杰
|
2019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决赛
|
全国三等奖
|
邵米儿、江枫
|
陈丽江
|
2018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华东区
|
华东区一等奖
|
邵米儿、江枫
|
陈丽江
|
2018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阅读赛
|
上海市三等奖
|
赵梦云
|
熊前莉
|
2018年
|
外研社 “国才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
|
上海市二等奖
|
曹佳卉
|
熊前莉
|
2018年
|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赛
|
上海市三等奖
|
曹佳卉
|
熊前莉
|
2018年
|
(二)创新创业与实践获奖名单
作品名称
|
所获奖项
|
学生团队
|
指导教师
|
时间
|
媒体景观:新冠疫情下的跨国媒体比较
|
上海市三等奖
|
占梓楠等
|
陈丽江
|
2021年
|
绿瓦中华情,共筑中国梦
|
长三角高校大学生重走革命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奖
|
2019、2020级英语专业学生
|
陈珊
|
2021年
|
上海市市民终身学习体验优秀案例三等奖
|
“有障无碍”——科技模型魔豆课堂融入特殊儿童教育创业计划书
|
“汇创青春”上海市大学生互联网+创意文化作品展三等奖
|
梁诗佳、边雅娇、罗阳阳、赵子玉
|
杨楠
|
2021年
|
幸福小书屋
|
2019年第四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三等奖
|
“幸福小书屋”团队
|
陈珊
|
2019年
|
"幸福小书屋“支教活动
|
上海市”知行杯“暑期社会实践三等奖
|
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
|
陈珊
|
2019年
|
太极学堂
|
2018年第三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一等奖
|
“太极学堂”团队
|
陈珊
|
2018年
|
SE体育英语
|
第二届“汇创青春”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二等奖
|
吴凤芹、庞绣君、赵依婷、张佳琪、
李文雅、李佳琪、谢树真、李嘉琪、顾倩倩
|
李晖
|
2017年
|
八、社会服务
国际教育学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坚持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重大国际志愿服务工作,在社会公益活动中,我院学生团队充分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丰富多彩的志愿公益活动推动了国际教育学院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志愿服务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在2018年11月的首届进博会中,我院英语系的40余名正式志愿者被分在新闻中心网上运维组、酒店接待组、班车组提供服务,服务地点涵盖国家会展中心、媒体酒店、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等。他们“披星而出,戴月而归,日行万步,在班在岗,微笑服务,履职尽责”,出色的完成了组委会安排的所有工作任务,受到市政府新闻办、团市委、各新闻媒体的一致认可与赞扬。其中志愿者刘婷和李翔更是有幸分别接受了《光明日报》和《澎湃新闻》的采访,他们谈到,面对不同国籍、语言、口音的各国记者,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国教“小叶子”们均能应对自如,这源于持续上岗培训过程中的不断学习、积累,更是源于他们秉持着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志愿信念。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浣纱六村儿童夏令营
为缓解小学生暑期“看护难”问题,引导和帮助小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同时也为了培养及提高上体学子社会实践能力。2019年的暑期,上海体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17名18级英语专业的同学同浣纱六村社区委员会一起组织了浣纱六村社区儿童夏令营活动。17名18级英语专业学生们精心策划了每日活动内容,发挥英语系学子的学科特长,帮助小朋友解决英语知识及作业方面的问题,并开展英文名著阅读与鉴赏以及体育英语趣味游戏等活动,力所能及地利用上海体育学院学生独有的体院魅力和绿瓦精神,奉献自己的能量,与孩子们共同成长。